《板間人生》整個拍攝過程都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進行,那裡彷彿就是我們城市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每個人物孤獨地困守著一個落魄的心靈。
整組拍攝項目上用上不少電影上的影像語言。場景、人物、主觀鏡頭,緩緩地將整體故事鋪陳出來,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走進一個隱密的空間內。另一方面,直接抓取現場的色溫變化,以迂迴的色調,構成有力的章節及風格化的影像話語,讓全組圖片一氣呵成。
這次是繼《在天堂之下》的另一個個人拍攝項目, 一如既往,圖片多採用中近距離拍攝,這様的拍攝位置既與被拍攝的人物有互動及聯繫,但未至於干擾被訪者的情緒,讓人物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這是攝影師對被訪者的一種尊重。
在數碼熱潮的當下,人人都可操弄攝影器材。新時局已經開始,影像世界驟然成為日常的嬉戲,但又有多少人善用攝影去表達其內心世界及探索一些深層次的體驗呢?今天,紀實攝影已被摒出大眾媒介之外,紀實攝影師更是難以立足,只有更純粹及誠懇的理念,才是紀實工作者背後的支柱,這股無形的力量正是無數攝影家賴以「堅持」創作的泉源。
一頁又一頁的人生經歷, 重現每個斗室困守著一個又一個落泊的心靈,孤獨地存活著。在拍攝這個項目的過程中,讓我不斷地反思及追問: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人生怎樣實踐其自由?
《板間人生》的拍攝動機,除了呈現當今社會賴以信奉的菁英主義價值觀背後所隱藏的景象,以及弱勢群體被摒除向上流動的窘局,也藉此探問生命的含意及存在的價值。
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晚年的思想步入道家狀態,他曾說過:
「人,詩意的棲居。」
這是一種生命的境界。
我深信,要伸展個人生命的潛能,揚棄「非人」的境況,就必須先解除異化和壓抑的綑綁。